吴觉与治淮
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政研室 郑朝纲
周恩来在《射阳忆旧》中曾写道:“生于斯,长于斯,渐习为淮人;耳所闻,目所见,亦无非淮事”。淮安临淮建城、以淮为名、因淮而兴,地处吴头楚尾,集吴韵楚风于一身,汇北雄南秀于一地,是淮河下游重要的文化中心、经济中心、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冲,是淮河和淮海南北文化最为集中的区域。与周恩来总理一样,吴觉生于斯长于斯,一生与淮河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在革命年代,他组建苏北抗日同盟会,首创淮阴抗日义勇队,打响淮海抗日第一枪,推动建立淮阴抗日民主政权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积极投身治淮事业,参与和领导了第一次大规模治淮工程,为改变淮河流域落后水利面貌作出了卓越贡献。充分认识吴觉在治淮中发挥的重要作用,应把握好三个关键。
——参与治淮是吴觉一生事业的关键。吴觉一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,一是组建苏北抗日同盟会,打响淮海抗日第一枪;二是担任治淮委员会秘书长,落实毛主席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”的指示;三是出任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、院长。其中,参与和领导治淮是吴觉人生最辉煌的篇章。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,治理淮河工程是新中国第一个全流域、多目标的水利工程。20世纪50年代,治淮和抗美援朝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大事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号召下,党政军民学,东西南北中,几千名医务工作者、上万名专家技工、几百万名民工,从全国各地奔赴治淮一线。吴觉任治淮委员会秘书长,参与、领导、见证了新中国第一轮大规模治淮,被誉为“人民治淮的先驱和功臣”,在淮河治理的华章中留下了光辉的足迹,永远值得后来人去追寻、去学习。
吴觉与苏联专家商讨治淮工作(摄于1950年代)
——吴觉是第一轮大规模治淮关键。1950年11月6日,治淮委员会成立。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曾山兼主任,曾希圣等4人为副主任,吴觉任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,钱正英等13人为委员,淮委主任曾山及几位副主任都是兼任,除召开淮委全会外较少来淮委。吴觉全面主持淮委日常工作,他果敢善断、沟通左右、协调八方的特长和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。在治淮方略制定上,他广泛征求各方意见,主持修编了《1951年度治淮工程计划纲要》、《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》、《关于进一步解决淮河流域内涝问题的初步意见》等治淮初期规划,提出了上游修建山谷水库和洼地滞洪区,中游洼地蓄洪、建设水控制工程、整治河道、加固堤防、利用洪泽湖蓄洪,下游整治入江水道、开辟苏北灌溉总渠等工程措施,为新中国治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;在工程建设中,他统筹协调,敢于直面困难,勇于破解难题,参与领导了白沙水库、佛子岭水库等淮河流域大型水利枢纽和苏北灌溉总渠的建设,培养了一大批设计与施工力量,大大提高了我国水利建设的技术水平;在协调各方上,治淮委员会的新老专家、技术人员、各类知识分子很多,吴觉同志认真执行党的政策,为人襟怀坦荡,光明磊落,善于团结知识分子、善于依靠人民群众,充分发挥和调度各个方面的积极性,对老的专家如肖开瀛、汪胡桢、王祖烈以及共产党培养的专家如钱正英等,都十分尊敬和关怀。治淮初期,工作千头万绪,任务十分繁重,人员来自四面八方(最多时职工达3.7万),没有很好的政治水平和指挥才能很难主持好日常工作。在吴觉主持下,担负重任的庞大指挥机构一切井井有条,大家心情舒畅、团结协作、朝气蓬勃地从事治淮工作。
1952年冬,吴觉(中)与财务部部长万金培(左)、工程部部长汪胡桢在佛子岭水库工地指导工作。
——吴觉是实施“蓄泄兼筹”治淮方针的关键。流域是降水自然形成的集水单元,流域上下游休戚与共、左右岸唇齿相依、干支流互为一体,水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。治水兴水必须树牢流域“一盘棋”的概念,以流域为单元思考、谋划、布局、推进工作,实现治水效益全局最优。新中国治淮甫始,就确立了“蓄泄兼筹”的治淮方针。周恩来总理在讨论《关于治淮问题的报告》时指出治淮要坚持的五条原则中,其中第一条是“统筹兼顾、标本兼治”、第二条是“有福同享、有难同当”。吴觉是江苏人,更是淮河儿女,作为当时治淮主要负责人之一,他没有站在乡梓情谊的角度有所偏袒,而是忠实地执行了“蓄泄兼筹”的治淮方针。历任治淮委员会财务部长、副秘书长、党委副书记的龚意农曾经深情地回忆道“治淮事业能够取得伟大成就,还在于淮委正确贯彻执行了‘蓄泄兼筹’的治水方针。在这方面,当时主持治淮工作的吴觉秘书长做得很好。记得我曾随同他前往河南、江苏,向吴芝圃、刘顺元等同志汇报治淮工作,吴觉同志总是坚持中央的方针政策,顾全大局,与江苏、河南合作共事。”
吴觉与陈克天(右一)在三河闸
第一轮大规模治淮时间虽然不长,但却取得了显著成效,共治理大小河道175条,修建水库9座,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,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,初步改变了流域“大雨大灾,小雨小灾,无雨旱灾”的落后面貌。可惜的是,吴觉在以后的运动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,离开了治淮战场,未能更好地发挥他的才能。
水打山崖,风过林海。70多年来,一代又一代治淮人沿着吴觉等前辈的足迹攻坚克难、砥砺前行,取得了震古烁今的辉煌成就。与吴觉齐名的江苏“治淮三虎” 之一的熊梯云(另两人为淮阴吴觉、建湖陈克天)生前曾说:“入海水道不开挖,我死不瞑目。”可以告慰吴觉等治淮先贤们的是,遵循“蓄泄兼筹”的方针,一代代治淮人薪火相传、接续奋斗,又先后掀起了以治淮19项骨干工程、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为标志的2次大规模治淮高潮,建成各类水库6300余座,兴建加固各类堤防6.3万公里,修建蓄洪区27处,建设各类水闸2.2万座,建成了江都水利枢纽、三河闸、临淮岗、刘家道口等一大批控制性枢纽工程,构建了与流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、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在淮河治理中彰显得淋漓尽致。今天的淮河流域,山水城林融为一体,江河湖泉相得益彰,古今文明交相辉映。38座大型水库如明珠般洒落其间,临淮岗竖起了一道百年安澜的巨幅屏障,入海水道结束了淮河长达800年没有直接入海通道的历史。入江畅流,归海有道,风雨以时,田禾丰稔,处处郁郁葱葱,处处生机勃发,流域人民千年夙愿在新中国得以实现。
斯人已去,德泽常存。吴觉在治淮实践中展现的胸怀全局、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,务实担当、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,克己奉公、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,将永远激励着治淮人砥砺奋进。